在C301成員的共同記憶中,應該有那次Dr. Spencer Benson放的一段ppt- Pay attention。裡面說道現在的小朋友是digital learners,因為,用數位科技來學習,有著 "richness"!
在劉老師的課室中,我看到的,是另一種"richness"。不是用數位媒體堆疊而出的跨時空,而是充滿典型生物課室跨生活、想法、與科學抽象語彙的"richness"。這種richness,是由話語為經,思想為緯,綿密交織而成。讓我對"無脅迫的學習環境"有了新解。
劉氏課室話語相當豐富,穿梭在課室中時,不會只有老師的聲音獨奏。至少可以辨識出幾個類型--"我看到了","Ya--(加上勝利手勢)","你好棒喔~~","等一下告訴我,它像什麼","好漂亮喔","教教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經驗分享,學生自己心中因學習而生的滿足,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讚賞,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啟發激盪,整節課不曾間斷,像漣漪一樣漫溢,由個人層面綿延擴展到人與物、人與人。
這樣的學習歷程中,學生當下的個人自然體驗,不是平面或斷裂的,而是在課室言談的引導下,不斷抽萃連結,重現科學語彙背後的scenario。在每一桌觀察到的自然物質或現象,永遠不只限於自然物質或現象,可以交相比對、可以綜合歸納、可以想像延伸、可以與之對話。顯微鏡下的一叢土馬騌一堆羊大便,一片蕨葉背後排排站的黑點點,長了翅的種子,海膽的放大模型,培養皿上的切片... 數說不盡的學習素材,是劉老師與師資生用心力用話語,結晶出richness,在個人觀察、同儕互學、教師專業與真確科學這個主軸上,層層推延。
劉老師營造的生物課室環境裡,不總是溫言軟語,但是學生在生物課室的學習,卻超越一般的大學講堂。學生對生物課的記憶,不是只有黑板上的粉筆字或ppt,也不是只有課本上平面的描述與觸摸不可及的圖片。我相信當學生回頭看著書本的文字時,會無可抑制的跳出自己真實體驗的回憶。在這回憶中,以聲音為徑,以思考為橋,跨越串連真實體驗與科學語彙,讓自己飛揚起來。
科學教師,應該要有這樣經營科學課室的魔力,提升學生有能力在科學的海洋中飛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