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快樂學習, 安樂死

也許對學校教師而言已經不是新鮮話囉,
聽了很震撼, 雖然還沒有釐清想法(最近好多東西要看要分析), 所以還是先寫下來, 免得自己忘記這見該警惕的事.

追根究底, 或許是對於"快樂學習"的偏誤解釋, 以為"快樂學習"就是隨學習者來決定學習的內容取向及結果吧?

如果是, 那真是辜負了一大堆的學習研究文獻啦...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美麗的早晨

很棒的一天的開始, 聽到好歌"The Rose", 又讀到好文章--

洪 蘭教授<人文素養的力量>
有天搭高鐵時,有四個年輕人上來,熟練地把座位翻轉,相對暢談旁若無人,我只好強迫收聽,聽到他們在談最近因為五年五百億的分配都在理工而少文法,因此以文法為主的學校出來抗議。這四人異口同聲貶低人文說:無路用,還要分國家發展的錢。
他們的語氣使我想起一個故事:美國緬因州有一個教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和宗教學的教授叫張伯倫(Joshua Chamberlain),他小時候看過《黑奴籲天錄》,認為蓄奴是極不人道的事,因此當南北戰爭爆發,他便投筆從戎,去作「一個基督徒應該做的事」。
一八六三年七月二日,他已升為上校,負責保衛蓋替茨堡南邊的小山丘,這是北軍主力的左翼,如果失守,讓敵人從腹背攻入,則北軍不但失掉這場戰役,也將失掉整場戰爭。張伯倫不是軍事戰略專家,他的軍事知識來自他讀的希臘古詩,但是他了解大局,知道小圓丘的重要性。
當阿拉巴馬第十五軍團衝上來搶攻這山頭時,他的緬因州第二十軍團奮力抵抗,擊退敵人五次,這時他發現沒有子彈了,彈盡援絕,敵人在望,他毫不猶疑下令:「上刺刀!」他的部下立刻了解這句話的意義:肉搏戰,以死報國了。張伯倫身先士卒,拿著刺刀大喊一聲衝下山頭,他的兵緊跟在後,喊聲震天衝下去。阿拉巴馬軍團嚇了一跳,認為一定有後援才敢這麼大膽,因此立刻後退,一退便潰不成軍,結果阿拉巴馬軍團投降。蓋替茨堡戰役決定了南北戰爭的勝負。
一八六五年四月,南方投降,格蘭將軍(Gen. Grant)派張伯倫去受降接受南軍的國旗,南軍的代表是戈登將軍(Gen. Gordon),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戈登惴惴不安,不知要受什麼羞辱。沒想到張伯倫在南軍進來時,下令「立正、敬禮」。他的兵跳起來立正,把手上武器伸出去對敗軍致敬。戈登也回馬,令掌旗官將旗低下回禮。整個會場肅穆,沒有勝利者的喧笑,因為死的是自己的同胞;沒有什麼比兄弟鬩牆更令人痛心的了。
這件事被報導後引起爭議,很多人認為張伯倫矮化北軍的勝利。但張伯倫的古典文學教育使他的境界超越一般人的報仇心態。邱吉爾說:作戰時奮戰到底,失敗時全力還擊,勝利時心存寬厚,和平時友好親善。張伯倫顯示了他的心胸。
人文教育是人成為人的核心教育,因為人格是潛移默化的,對是非的判斷,對正確事情「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從人文而來的。張伯倫在喊「上刺刀」時的勇氣與膽識是他平日人文學養的結果,勝利時心存寬厚的風度更是他接受古典教育的表現。人文在國家貧窮時,是第一個可以丟棄的東西,但是在生死存亡關頭,那個使士兵上刺刀肉搏戰為國捐軀的意念,卻是平日孕育的人文素養種下的種子。
(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資料來源 天下雜誌 391期 2008/02

(http://blog.udn.com/davidfur/1616781)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When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s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In the spring becomes the rose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有趣的影片_演化

Here is a press release about our third short evolution video, which is now available athttp://www.expelledexposed.com/ . Additional videoswill be posted there in coming weeks. Please pass thisalong to anyone you think may be interested.Thanks.

Eric Meikle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收成的季節

又到了收成的季節...
長長的規劃實施後, 接下來許許多多無眠的夜, 又要再度上演.

大家帶著滿懷的期待與怕受傷害的心情, 步步為營,
終於終於, 到了 檢視 呈現 面對批判 與 省思 的時刻.

口試這個階段, 就這麼六個星期要走囉!
學術圈, 重的就是多元想法與批判,
所以, 要抱著不斷的說服自己與說服他人的心情,
讓自己的想法 檢驗 與解釋,
讓更多更多的人接受.
加油加油~~
"關關難過關關過"

另一種richness

在C301成員的共同記憶中,應該有那次Dr. Spencer Benson放的一段ppt- Pay attention。裡面說道現在的小朋友是digital learners,因為,用數位科技來學習,有著 "richness"!

在劉老師的課室中,我看到的,是另一種"richness"。不是用數位媒體堆疊而出的跨時空,而是充滿典型生物課室跨生活、想法、與科學抽象語彙的"richness"。這種richness,是由話語為經,思想為緯,綿密交織而成。讓我對"無脅迫的學習環境"有了新解。

劉氏課室話語相當豐富,穿梭在課室中時,不會只有老師的聲音獨奏。至少可以辨識出幾個類型--"我看到了","Ya--(加上勝利手勢)","你好棒喔~~","等一下告訴我,它像什麼","好漂亮喔","教教他"。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經驗分享,學生自己心中因學習而生的滿足,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讚賞,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啟發激盪,整節課不曾間斷,像漣漪一樣漫溢,由個人層面綿延擴展到人與物、人與人。

這樣的學習歷程中,學生當下的個人自然體驗,不是平面或斷裂的,而是在課室言談的引導下,不斷抽萃連結,重現科學語彙背後的scenario。在每一桌觀察到的自然物質或現象,永遠不只限於自然物質或現象,可以交相比對、可以綜合歸納、可以想像延伸、可以與之對話。顯微鏡下的一叢土馬騌一堆羊大便,一片蕨葉背後排排站的黑點點,長了翅的種子,海膽的放大模型,培養皿上的切片... 數說不盡的學習素材,是劉老師與師資生用心力用話語,結晶出richness,在個人觀察、同儕互學、教師專業與真確科學這個主軸上,層層推延。

劉老師營造的生物課室環境裡,不總是溫言軟語,但是學生在生物課室的學習,卻超越一般的大學講堂。學生對生物課的記憶,不是只有黑板上的粉筆字或ppt,也不是只有課本上平面的描述與觸摸不可及的圖片。我相信當學生回頭看著書本的文字時,會無可抑制的跳出自己真實體驗的回憶。在這回憶中,以聲音為徑,以思考為橋,跨越串連真實體驗與科學語彙,讓自己飛揚起來。

科學教師,應該要有這樣經營科學課室的魔力,提升學生有能力在科學的海洋中飛起來~~